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2000米。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长60米,南北宽63米,分布面积3780平方米,为唐至明时期蒲州故城西门外的黄河渡口遗存。蒲州渡自古为关中与河东间重要通道。春秋时名夏阳津,汉称临晋渡,唐改称蒲津,宋又名大庆关渡。明清时河床淤塞、抬高,河流倒岸,渡口逐渐萧条。20世纪40年代已没入水中,至60、70年代已深埋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1989、1991、1992年发掘3000余平方米,揭露有唐代的铁牛、铁人、铁山、铁镦柱和七星柱等;宋代的道路遗址、铁牛迁移工程遗迹及周边排水沟等;金元时期的建筑遗迹;明代的蒲津渡渡口、码头口、石堤坝、堤坝下柏木桩地基、南北向石砌路基。现存有明正德十六年(1521)《石津记碑》1通及各时代的瓷片、砖瓦、铜钱等遗物。据文献记载,蒲津渡浮桥铁牛与对面的四尊铁牛相距400步,渡口西的铁牛至今未找到。 蒲州故城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西1000米,为北朝至明时期城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山西通志》载,蒲州故城史称蒲坂,汉始建县,唐时为河中府所在地,金元皆重筑,规模略其半,明洪武四年(1371)重筑,并建四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城毁,后修复,明隆庆元年(1567)城墙包砖,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皆曾维修,为历朝府、州、县治所长达1600余年,1947年废弃。现存城垣为明代在唐河中府的基础上所建,分大、小二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700米,分布面积408万平方米。大城为唐夯土城墙,现存东土门及东南角、东北角局部残垣,残长5-200米,残高0.4-12.5米,顶宽0.3-8米,墙基宽5-16米,夯土层厚0.10-0.15米。小城为明夯土包砖墙,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分布面积204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城门、瓮城、垛台、角楼及鼓楼遗址。城墙东、北部保存较好,西、南部残毁严重,残高1-12米,顶宽0.3-9米,墙基宽5-15米。城门进深21.5-25.5米,通宽6.9米,高约9 米。北门匾有明洪武六年(1373)落款。鼓楼平面呈方形,四面砖券门洞,西门匾为“应更思过”,南门匾为“薰风解愠”,北门原匾为“北斗在望”,东门原匾“枕戈待旦”,今已佚。城内外采集有新石器、商、战国、汉代陶片,宋、金、明代瓷片,宋熙宁通宝。另存明铁铳1尊及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安邑县知县修建故城标记碑》1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