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丰实 靳松安 崔天兴 赵晓军 魏兴涛 周静 翟霖林 钱耀鹏 段天璟 何努 戴向明 王仁湘 田建文 9月23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山西省文物局、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考古学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局、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承办的“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暨西阴遗址考古发掘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办。 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所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共话西阴与晋南。 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主持。会上,专家学者以西阴文化与百年中国考古、晋南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等为议题,深入探讨西阴文化的灿烂成就,探索西阴文化及晋南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渊源的认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力提供理论支撑。 现按发言顺序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1.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 1926年10月15日至12月初,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和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首次考古发掘。这是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工作,开辟了中国学者在自己土地上考古工作的先河。从此,中国在考古学界特别是中国古代史领域,有了自己的声音。 1991年5月以来,山西考古人建立枣园文化。1994年10月2日至11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一次发掘了西阴村遗址。经北撖遗存到西阴文化,这一完整的文化序列链之后,进一步认识西阴遗址的文化面貌十分必要。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西阴纹”,是一种很特别的弯角状纹饰。这类纹饰早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初次考古中就有发现,李济先生称之为“西阴纹”。以一个遗址名称来称呼一类纹饰,这在中国史前考古中是绝无仅有的。“西阴纹”是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代表性纹饰之一,其构图均衡洗练,图与器结合恰贴,时空特征非常明确,它是中国史前彩陶中很值得研究的一类纹饰。 3.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院长、研究员戴向明: 中国考古学起源于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百年中国考古,实际上也是百年仰韶考古,百年仰韶考古也代表了整个中国考古走过的百年历程。西阴遗址是以庙底沟文化为主的一个遗址,也是中国学者第一个独立主持发掘的遗址。我认为晋南、豫西,包括陕西关中、渭河流域这一带都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 我对西阴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印象最深。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半个蚕茧也一直引起大家的关注。在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丝绸这个产业就已经渐露端倪。 中华文明核心的形成是在黄河中游地区。我觉得晋南地区在早期核心形成时期,起着襁褓作用。从地理环境来说,晋南地区对一个幼小文明的初期阶段,起了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而且本地盐业资源、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人口增长,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 5.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段天璟: 我们为了满足吉大本科生的实习需要,在师村遗址做了一些工作。师村遗址所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是西阴文化的前传。 西阴文化产生之前,师村遗址已有自己的特点。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师村遗址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碰撞,既碰撞出来新的东西,又保留了自身的文化脉络。从谱系角度来讲,可进一步由此窥探西阴文化产生的路径。 6.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钱耀鹏: 西阴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这与李济先生科学、客观的理性研究态度密不可分。 西阴遗址出土了很多器物,在研究彩陶纹饰时,我们需要关注器物本身的使用功能。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研究陶器的使用功能和纹饰的关系,把形态结构、功能结构和纹饰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西阴纹”为什么分布这么广。同时,我们应弱化行政区划,回归到以地理单位为关注的相关研究。这样,思考相关问题,可能会更有意思,看得更真切、更客观。 7.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翟霖林: 晋南地区还有许多大型遗址,晋南地区作为我们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之一,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尽早接触这些大型遗址,进一步了解它的面貌。 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周静: 我认为甘肃陇东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一直不太清晰,尤其是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晚期这个阶段,文化谱系一直相对比较模糊。 西阴遗址其实是中国精细化考古的开始。我希望通过精细化发掘,对陇东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有一个宏观方面的梳理。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 西阴遗址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先辈李济先生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开创了很好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在田野发掘上,李济先生注重做好田野工作;另一方面,从研究上看,注重研究。西阴遗址的发掘,不仅仅是在发掘,而是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用来搞清楚彩陶的分布范围、来源等问题,这些对于我们后期开展研究,开了个好头,树立了榜样。 10.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赵晓军: 在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上,举办西阴村发掘95周年学术研讨会,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通过重温西阴考古发掘事件,我从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考古工作的故事里,看到了考古百年探索精神,以及在考古学初期就具有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于我们考古学后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阴村的发掘,是为了解决重要学术问题而主动举行的一次发掘,这使我们年轻学者对考古工作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从事考古工作的信心,也更加认识到考古工作的价值、初衷和目的。 1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崔天兴: 通过研讨学习,我弥补了很多西阴遗址历史发掘的细节,获得了很真实的历史信息。对我个人来说,要求我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好教育工作,把考古的科学精神传播下去,做到精益求精。 听了“西阴纹”传播的相关知识,我也做了一些思考。“西阴纹”传播范围很大,它的传播形式是什么,以及彩陶在区域、聚落之间、聚落内部使用情景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我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再做点工作,把这部分内容弥补一下。 12.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靳松安: 西阴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独立主持的发掘工作。同时,西阴遗址的发掘方法也比较科学,意义非常重要。 在整个仰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晋南地区地位是比较突出的。例如“西阴纹”的扩散、传播,说明了仰韶中期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西阴遗址第一次发掘发现了蚕茧,这说明在仰韶中期,晋南地区就有发达的农桑文明,这也为仰韶中期文化对外具有强辐射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1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 我认为中国考古学应该是有一个诞生期,是一个产生的区间,而非具体的时间点。从这个点来说,中国考古应该是在1921年到1931年这个时间段产生的。 西阴村的发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的发掘对殷墟发掘,具有很大的传承作用。(陶登肖 荆毅萍 茹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