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所处时代为东周至汉代。该遗址为第六批山西省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代考古人的共同努力证实:上郭城址,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该城址位于闻喜县城东南方向15公里上郭村的一处台地,台地为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墓葬为西周、东周时期,自1974年始,已经历多次发掘,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邱家庄墓群位于鸣条岗东端,西距县城2公里,为西周时期大型遗址“上郭——邱家庄遗址”的一部分,墓地所在鸣条岗为东北——西南向长方形台地,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岭上。1973、1979年清理发掘15座土坑竖穴墓,墓地保存较完整。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联合考古队对大型墓葬M5001进行抢救性挖掘,截止目前其墓葬规模为山西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东周墓地,墓主应为晋国高级贵族夫人,已出土铜器、金器、铁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贝器、料器等大量珍贵器物,共计1700余件。  
图一、图二为第5001号墓葬出土典型玉器,其中图一为玉环,图二为玉龙,均为古代贵族身上装饰品。玉器自古以来就表现出一种“天工之美”(质感美)和“人工之美”(工艺美)相结合的古典社会美,为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我们的祖先认为佩戴其在身上,不仅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身份象征和审美情趣,更有涤荡人的心灵、辟邪祛凶的作用。至于上图中玉器上铁黄色的斑点则是由于器物长期埋藏在地下玉质受到污染而产生的沁色。由上图可以领略一下古晋国人民的审美风格和我们闻喜古代先人们巧夺天工的匠人风采。 
图三为5001号墓葬出土金箔,已经残缺不全。令人惊叹的是,其厚度不足1毫米,在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发达的古晋国时期能制作出如此厚度的金箔,可见当时的制作工艺之精湛。古人尚食金之风,金在古代有着炼丹以求长生、食用以求养生的作用,该墓葬出土的金箔从侧面佐证了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使用金的风气了。 
图四为一青铜小兽,呈俯卧状,垂首向身体右侧扭转,整体保存状况较好,是5001号墓葬出土的较为精美的青铜器之一。小兽的作用尚不明朗,但考古学家推测,其很有可能是作为礼器(一种祭祀用的器物)或象征身份性的器物而存在。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可能为“闻喜属于‘古曲沃’核心区域”论断提供新线索。《汉书·地理志》曾记载闻喜为“故曲沃”,《史记·晋世家》又记载:“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根据史籍,晋献公时期多次提及曲沃,曾言“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近年来,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已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据相关研究学者严谨分析,目前认为该遗址为晋国“古曲沃”的核心区域,是东周时期晋国宗庙所在地,据研究者推断,新近发掘的五组大型墓葬可能为晋公及其夫人墓葬,这对推进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