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夏县农林、环保、水利部门相继开展了中条山前麓自然植被的恢复工作。近期,在赤峪村东部山谷间河道整治工程中,暴露出被埋没的一个小山洞,同时发现洞壁上还有刻字题记,遂上报给县文物部门。县文物保护中心即刻派人前往实地勘察,经现场清理,一座山石洞完整清晰地显露出来,经文物勘测得知,它就是湮没多年,让县域文人学子梦寐追求、文物工作者数十年间苦苦探寻而未果的县域名胜景观“玉溪古洞”真容。 
据清康熙四十七年《夏县志》记载“玉溪洞,在县东南七里中条山谷间,有石洞,深一丈五尺,阔一丈,俯瞰溪流清净可爱,石岩凿“玉溪”二字。温公尝隐此读书,或云寓此修《资治通鉴》。”玉溪古洞因史学巨匠司马光曾隐此读书而声名远扬,成为夏县名胜景观,历代县域官宦学子、外界来夏的文人墨客,皆慕名前往拜访,在寻觅古迹的同时,多又留下诸多歌咏之诗文篇章,其中佳作收录于地方志书的就有明代文人马骙的“玉溪赋”,进士陈棐的“题玉溪洞”,有吕储撰写的“玉溪洞访温公读书处三首”等等。 
经现场勘测,石洞凿于沟底山岩间,有主洞和侧洞组成。主洞系不规整的自然洞穴,入口略窄洞内略宽,洞壁呈自然状不现开凿痕迹。洞进深约5米,洞内宽约3米,高2.6米,与县志记载尺度相符合。主洞入口的右壁间镌刻有正书“玉溪古洞”四字,在左壁后部间又镌刻有正书“先贤遗跡”,旁侧题名因年久模糊难辩。主洞的左壁后侧又有一侧洞洞口宽90厘米,左壁通直,右壁曲拐内凹,洞深约4米,内宽约3米,洞高2米余,有开凿迹象。 玉溪洞座南面北,位居山谷紧促的弯道处,洞前沟壑间至今有涓涓细流,在石洞北侧溪流间有一自然断面,形成小型瀑布,河岸边有一小平台,台边还有一自然石凳可供人歇息。整个沟谷曾经是山民进出山谷的唯一通道,曲径通幽,加之周边自然风光映衬,气候湿温,风景迷人,古人将此作为避暑好去处。 玉溪古洞的重现,是该县文物探寻的重要成果,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今后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修复保护,同时加大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恢复,进一步弘扬县域优秀历史文化,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
|